热门搜索: 泸州 4.5 金熊猫 高考 分数 川渝 大学 学习 
24小时咨询热线
028-3600830

阿坝70年 · 印记(62)| 乡村版“清明上河图”,记忆中的土门赶场天

2023-08-30 19:55:46 · 作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祖国各地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大刀阔斧推行一系列具体制度的突破和改革,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祖国各地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大刀阔斧推行一系列具体制度的突破和改革,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自发创造出的“包干到户”创举得到肯定为标志,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由1980年占全国生产队的50%,上升到1982年6月的86.7%。”《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尽管在当时仍然有一些人对此怀有疑虑,担心会不会偏离社会主义,但是改革已经势不可挡,“一些改革实践比较深入的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改革的实际效果出发,继续推进改革,农村面貌越来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

那个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我刚好上初中,业已告别顽皮的童年,习得的知识和人生阅历已经能够感知周遭的冷暖是非。每每回望,记忆中的青少年时光是如此幸福。我已深刻地意识到,那是因为我多么幸运,成长在那样一个春光明媚的改革开放时期。

翻开那个时期的《阿坝报》,阅读有关农业农村的新闻,每一篇报道无不彰显改革大潮的风起云涌,无不展示锐意改革焕发的生机和活力。从一个县一个乡到一个村一户人家,改革在不断落地落实,改革的成果在不断地开花结果。

该怎样来展现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呢?在这些海量报道中,我特别喜欢通讯《赶土门》(1982年12月23日《阿坝报》第三版)。这篇通讯把茂县土门赶场的集市作为舞台,以“赶场”为串珠线,移步换景,在不大的篇幅里把那个年代的市井描写得有声有色、跃然纸上,读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金风送爽的早晨,羌寨一片寂静,当房顶上炊烟四起,袅袅升上天空时,那些顾不得吃早饭的赶场人,便三三两两和我们一同上路了。”

每逢星期一、四、七这几天,是茂县土门传统的赶场日。这篇文章以“我和女儿小芳到公社领课本,顺便赶土门场看看热闹,带点油菜籽榨油”为由头,带读者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土门的热闹集市上。

“土门公社街上,两旁整齐的梧桐树下,做好事的小学生正争先恐后地拿着扫把搞环境卫生;来自毗邻北川、安县为数不多的商客正准备摆设地摊。”

环视了集市的场景后,父女俩决定趁人不多时来个“捷足先登”,先把榨油的事搞定。于是背着从家里带来的油菜籽来到榨油坊。

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和小芳刚走到建设大队综合加工作坊,那里已是人声鼎沸。我想利用‘人熟好办事’抢先把油榨了。哪晓得我还未开口,就被这个大队的孙大队长来了个先发制人:不要争,我们要发扬点共产主义精神,先让北川来的……”

还没等这个孙大队长把话说完,只听得太安大队的蹇大嫂就粗声粗气地埋怨:“我们天天遇到北川的,不晓得又要等好久啊?”

“你嫌慢,就学往年运到县上去榨。”有人怼回去。

“还翻老皇历,往年一家人的麦子、油菜籽才几十斤,今年落实了生产责任制,我一家八口人有菜籽五百多斤、麦子八百多斤。要是我儿子会开车,喊他拉到成都去又咋个?不过话又说转来,都是我们生产好了才照顾你们,一场几百元,一股银水往你们建设大队流啊!”

于是在榨油坊间,爆发起爽朗的笑声。“这笑声和榨油机、磨面机、压面机的隆隆声,像一曲赞美新生活的交响乐。”作者这样写道,“我又想,要是公社电站的两台五六十千瓦的发电机都用起来,原料再多也不会这样拥挤哟!”

榨完油,父女俩回到街面上溜达。

“太阳刚从山口露出笑脸。那些头包白长帕,腰系花围腰的羌族姑娘,外套羊皮褂子的中年人,还有穿毛背心的青年小伙子,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霎时,土门这个小街上便拥挤不通了。”

“街两边摆着各式各样的日用杂货,铁、木、竹器。最丰盛的还要数压断街的瓜果蔬菜。”

不知逛了多久,父女俩走进一家叫“禹家小吃店”的铺子里,这里已是座无虚席。小店里供应的小食五花八门,麻花、包子、凉面、凉粉等花样繁多。只听得一个满面红光的老头一手拿着麻花,一手拿着酒瓶,边品尝边说:“这一元钱一斤的酒实在酿得好,比从外地调进的每斤一元一角的强多了。”

小吃店对门的供销社更是打拥堂。在“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的横标下,满面春风的女售货员正有条不紊地接待顾客。

“同志,这种布适不适合我们农村穿?”马家一位妇女在问。

“这是涤卡,比棉卡牢实得多,但不要接触火。原来是二元三角一尺,现在减到一元五角三分”。

“给我扯三丈。”

“给我扯两件长衫料。”

“给我……”

这时,父女俩又听见供销社顶班的李主任正给新村的谷大爷解释的声音:“目前,并不是轻工业没有发展,而是农民购买力提高了,上海牌缝纫机供不应求。”

“这我知道,光我们道祖庙生产队就购买了十二台缝纫机,只有我们几家没有买到,女儿嚷着要。”那大爷恳求说,“这下不愁买不起,就把自己吃不完的玉米卖一千斤给酒厂也要不完。二天有了一定给我弄一台啊!"

下午集市快要散场的时候,父女俩来到邮政代办所,顺带取信和报纸。他们在这里看见装成箱的苹果层层叠叠堆积如山,门前是黑压压的一片人。收购员正给苹果检级待收。

“老冯,你们的收购任务一定完成得很好吧?”

“那当然,今年的收购任务在二季度就超额了。”这个叫老冯的人转儿对笔者说,“老师,你写点新闻吧,我们公社农民依靠劳动致富的材料很多。光编织的苹果兜收入都是几万元,灯坪生产队家庭副业收入上千元的就有好几家……”

集市归来,晚风轻拂。

归途中,父女俩走到三元桥时坐下来休息片刻,感叹今日所见所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农业农村发展方略不断得到贯彻落实,身边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一切归功于党的好领导。古桥上,他们看到了当年红军留下的石刻标语,“在夕阳余辉照耀下,仿佛标语的字迹变大了,笔锋间放射出灿烂的异彩,照亮了三元桥,照亮了秋实满园的羌寨山村,照亮了通向理想境界的康庄大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mayi@126.com)】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