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奋进之势 “解码”绵阳高质量发展
今天(9月1日)出版的《四川日报》,用一个整版刊发题为《“创”的勇气、“闯”的劲头、“拼”的精神 从奋进之势 “解码”绵阳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报道,以“创新创造”为主线,点赞绵阳在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上的亮点举措和显著成效,为绵阳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全文如下:
对于绵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内陆城市,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透过这座中国科技城的诸多荣誉与城市烙印,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创新。
一组排名,生动地诠释了创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7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表扬2022年度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通报》,全省16个县(市、区)入围,绵阳市游仙区、三台县位列其中;
7月25日,赛迪顾问发布“2023年县域经济百强”榜单,绵阳江油市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89位,首次挺进百强就名列全省第三;
8月8日,赛迪顾问发布“2023赛迪百强区”榜单,绵阳市涪城区四度上榜“全国百强区”,位列第59位,上升4位;
8月22日,赛迪顾问发布“2023镇域经济500强暨西部50强”榜单,四川5个乡镇上榜,其中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永兴镇上榜;
而在2022年赛迪百强城市排名榜单中,绵阳GDP排名第86位,跃升6位……
创新,是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和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动力之源。
不止科技领域。在绵阳,“创新创造一切,一切皆可创新”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城市精神。产业政策创新、人才政策创新、金融政策创新……一套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铺开,绵阳开足最大马力,迸发强劲活力,向着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踏浪起航。
思路决定出路
系统谋划 激活绵阳发展势能
不久前,涪江实验室在绵阳正式揭牌,8月31日,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瞄准核医疗产业,绵阳行动不断提速,依托在绵科研院所、高校和优质企业,绵阳已在这一赛道实现领先布局。要做到更优,还需要集聚国内外核医疗领域优势科技资源,涪江实验室正是绵阳打造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
立足绵阳,放眼世界。为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汇聚创新资源,2022年绵阳启动“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链接知名高校和创新平台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推动高校与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让科技成果、企业需求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同频共振。
发挥科技城优势,绵阳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高质量发展质效不断跃升。
长期以来,绵阳稳居全省经济实力第二,但“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全国各地你追我赶、争相竞争的态势日益明显。
在2022年赛迪百强城市排名榜单中,GDP与绵阳同处3600亿元梯队的城市共有7个,竞争十分激烈。
在全国城市竞争力坐标系中赛跑,除了以新取胜,更重要的是系统谋划。2022年以来,绵阳科学审视、笃定而行,提出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着眼现代化建设的大势,从五个维度系统聚焦绵阳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重大问题,其中不乏制度创新。
大力实施科技立市战略,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实施开放活市战略,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全力抓好人才“引育用留”,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国防科工人才高地;大力实施生态美市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谋定而动,在高质量发展战鼓擂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热火朝天的今天,绵阳快马加鞭、走在前列。
今年1月3日,2023年全省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举行,绵阳以视频连线方式与全省同步开展,总投资1049.27亿元的245个项目为绵阳2023年发展蓄积坚实动能。去年以来,绵阳新签约百亿级工业项目11个,目前已开工7个、投产3个。2023年上半年,绵阳GDP增速为8.5%,位列全省第一。
在奋力拼经济的大势下,在危与机、稳与进的纵横捭阖中,绵阳用实干与创新干出一片发展新天地。
找准发力角度
科学施策 培育产业崛起动能
奔跑在奋斗的季节里,绵阳把干的劲头直接拉“满格”。
8月29日,走进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伴随着混料机“滋啦滋啦”的声响,工人们在车间里忙碌穿梭,经过氢破、制粉、成型、烧结等流程,一块块黝黑的高性能烧结钕铁硼逐渐成型。7月底,该项目一期正式量产,距离这个投资280亿元的项目开工建设还不到一年。
纵观城市发展进程,实力代表着前驱的动力、抗压的韧劲。如果来一次自我透视,对绵阳实力的考量,更多聚集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制造业能不能当家?产业脊梁够不够硬?能否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领跑?
产业是区域竞争的制胜关键,如何抓好产业发展?绵阳锁定园区载体,出台“园区十条”,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绵阳着眼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出“科创十条”;人才是第一资源,绵阳推出“人才十条”;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底部支撑,“镇域九条”应运而生。
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充实了战略谋划的骨架,并推动战略谋划在绵阳落地落实。大胆地试、勇敢地创,正成为绵阳日益鲜明的城市气质。
为持续推进产业强市,绵阳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持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确定了“一年转形象、两年见质效、三年大变样”的总体目标。
承载能力提升、优势产业集聚、开放合作突破、镇园之宝培育、亩均论英雄、创新平台覆盖、营商环境优化……一年来,绵阳相继开展“七大攻坚”行动,奋力推动企业入园满园、产业集聚集群、园区提质提标。
“绵阳市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绵阳高新区、游仙高新区、四川绵阳工业园3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开发区“优秀”名单,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园区好事连连,科技创新捷报频传。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绵阳组建涪江实验室;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子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相继成立并加快壮大。不久前,“四川造”首颗SAR卫星——“涪城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总投资60亿元的空天产业项目签约落户绵阳市涪城区,涪城以此迈入“新赛道”;绵阳科技城新区推行“五个一”模式,引领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蓬勃发展。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绵阳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代表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不断提档升级。
2022年,绵阳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87亿元、536亿元、415亿元和455亿元;新型显示、无人机、核技术应用3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户企业入围全省制造企业100强。
截至目前,绵阳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个,企业(产品)总数达到5家,新增数、总数均居全省第二位;拥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长虹集团、九洲集团入围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
实干拼出实绩
持续用功 释放发展内在潜能
成事在人,能让一座城乘势而上的始终是人。
近年来,绵阳出台“科创十条”,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统筹用于支持创新主体引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等;出台“人才十条”新政,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人才股权投资基金,组建全省首家国有人才集团——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
政策信号明确,绵阳要以人才活水激发城市活力。
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绵阳,需要更多坚守者、奋进者、搏击者,这就需要更多吸引人、爱护人、留住人、激发人、成就人的绵阳特色、绵阳行动、绵阳温度,努力把每个人的幸福都融入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图景中。
改善人才居住环境,涪城区打造高品质人才公寓“九华府”,吸引汇聚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在此安居;
聚焦青年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绵阳科技城新区从布局咖啡店、运动场入手,打造“青年友好园区”,让城市充满乐趣;在青义镇“鸿儒·乡里”项目,田园风光与便捷服务吸引了5名院士和2个专家团队入驻,推动形成环西南科技大学的“科创大走廊”。
效果立竿见影。去年以来,绵阳新增博士后“两站—基地”2家,累计引进人才3.48万人,他们参与建设着绵阳的现在,更描绘着城市的未来。
实干出成绩,拼搏显担当。推动战略谋划与政策举措落地落实,离不开干部扎实的工作作风。
2022年起,绵阳在全市范围内提倡“一线工作法”——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升、绩效在一线考核、激励在一线兑现,鼓励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在企业、园区、窗口等工作一线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以推动工作作风转变,让实干成为绵阳干部的“底色”。
在每一项工作中,绵阳创新谋划、扎实推进,推动干部在一线锻炼成长。以推进“开放活市”战略为例,绵阳跳出盆地、跳出内陆开展“三推”活动——到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不仅直接促进了绵阳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同时也锻炼了干部、增长了见识。正是得益于这一次次扎实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去年以来至今年8月,绵阳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455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43个,百亿级工业项目11个。在全省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中,绵阳被省政府通报表扬。
8月29日,绵阳市召开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这是绵阳首次召开以乡镇为主体的全市性会议。瞄准乡镇(街道)发展中的短板,绵阳通过自主性、原创性改革,充分赋能乡镇(街道)发展动能,从而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底部支撑。
创新创造一切,一切皆可创新。高质量发展如何持续迈上新台阶?唯有持续创新、继续努力,绵阳通过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担当奋进、全力以赴,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