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遗”般!这些非遗带你畅游甘孜!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无价的文化财富,
在甘孜这片净土上,
就保留着许多流传千年的非遗文化,
歌舞、书法、唐卡、糌粑、
彩绘、土陶.....民族文化生生不息。
甘孜踢踏
甘孜,踢踏之乡。“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他们流淌在灵魂中的歌舞天性。
甘孜踢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康北地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既奔放粗狂、又优雅柔美。
它将艺术内涵的表演、优雅的舞蹈动作与舞者惊人的体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2014年11月,“甘孜踢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甘孜踢踏精彩亮相
在时光的孕育和发展中,甘孜踢踏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每一个甘孜人,也不由自主的延续着这项艺术。
甘孜踢踏不同于纯粹的脚下炫技,活泼闲逸的甘孜踢踏,以粗犷奔放、热情洋溢的康巴文化为背景,更多的是借踢踏之魂展现涉藏地区民间的风情万种。
格达弦子
格达弦子,是甘孜县五世格达活佛写下的怀念红军的诗篇之一,后来编成弦子,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据说格达活佛写了二十四首诗歌,并教大家唱,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有唱有跳的民间舞蹈——格达弦子。
朱德总司令率军北上后,五世格达活佛由于非常思念红军,写了数十首格达弦子,表达他对红军的思念之情。
弦子歌词寓意深刻含蓄华丽,感情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一般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易唱易记。
每当节日,人们就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尽情起舞,在高原的最深处舞出的是人和人心的世界,其充满了柔情与颂诉,聆听与歌唱。
表演时无伴奏乐器,起舞时,男女两队轮歌共舞,围成圆圈,相对而立,男女舞者统一着朴素藏装,男舞者抬头,头戴金毡帽, 身着“氆氇”衣,但不配戴腰刀;女舞者低头,扎小辫子,身着“氆氇”衣,脚穿藏鞋,沿着弧线,先慢后快,边歌边舞,舞蹈的脚步动作矫健,带有“夏卓”的风韵。
甘孜彩绘
“甘孜彩绘”创作以雕刻与彩绘协调统一为形式,创作中以画补空,以色填空为过程,以补充平面彩绘本身在画面效果上的不足为目标,主要体现在藏族建筑、家具等木质品的装饰上。
藏族民间彩绘
甘孜彩绘从最传统的四色描绘法,逐步演化到现在的三色描绘法,画师们的技艺不断地发展和融合,在保留原始美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效率。甘孜彩绘中有许多原始淳朴的创造和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都能深深打动观看者的心灵,触动他们的情感。
甘孜彩绘的色彩表现是强调对比。画师们喜欢用重色、原色,色彩搭配上有着很高的审美眼光,而且每种色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象征着勇敢和正义;黄色象征着丰收和希望;蓝色象征着智慧和宁静;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功德;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吉祥。而金色,它象征着财富和富贵,在传统藏式家具上使用金色,能够彰显家具的富贵之气,为居室增辉。
德格技艺雕版印刷
2006年5月20日,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80。2009年,德格印经院雕版技艺成功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经过纷繁复杂、精雕细琢、严格系统的流程制作出的雕版,被誉为“雪域西藏印经院中最具标准的经典版本”。
德格调版印刷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所用纸和墨都是德格印经院自制的,其造纸技艺历史悠久,运用稍具毒性的“阿交如交”的根部作为原材料,所以制造出来的纸张具有虫不蛀、鼠不咬、耐存的优良特质。
墨是用“大杜鹊树”的树皮和少量名为“阿朗”的树枝放入地灶内熏烧二十天后将内壁上的烟灰刮下来,研制成的,这样的墨印刷的字迹鲜亮清晰,永不褪色。
这些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噶玛嘎孜画派唐卡
唐卡,系藏文音译,它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藏民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唐卡内容繁多,其题材内容涉及医学、建筑、天文、历法和民间传说等等,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以画言史,以画叙事的全集。
而噶玛嘎孜画派,又称"噶赤画派"。是西藏三大绘画艺术流派(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噶玛嘎孜画派)之一,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以后走向繁荣。
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流行于涉藏地区东部康区一带。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
噶玛嘎孜画派在勉唐派的基础上发展而起,更强调汉式风格中的留白与淡雅,画风流露出儒雅的文人气质,成为17—18世纪西藏绘画的新主流。
在绘画技法上有汉地工笔人物画的效果,深具儒雅淡远韵味。其色层薄而丰富,施色浓重,对比强烈,更大胆使用金银色,使画面效果富丽堂皇。其线描的轻重粗细、转折顿挫,体现出深厚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