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羌族文学研讨会在阿坝师范学院召开
11月7日—9日,由阿坝师范学院、阿坝州文联、阿坝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阿坝师范学院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承办,汶川县文联协办的第四届羌族文学研讨会在阿坝师范学院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作家、诗人、州县文联负责人及阿坝师范学院师生200余人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上,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向武,阿坝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著名羌族作家谷运龙,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曾明,《羌族文学》执行主编高露分别致辞。大家在致辞中表示,作家、诗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作品,继续讲好阿坝故事、中国故事;要深入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研读文学经典,脚踏实地地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努力“冲”全国性文学奖。
研讨会期间,阿坝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张宗福、周家琴、周正分别主持了3场研讨。作家梦非对羌族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历时性梳理,认为相较于诗歌、散文,羌族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相对薄弱,应该多下功夫。诗人王明军对2022年羌族文学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西南科技大学教授黄群英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对羌族文学的众多作品进行分析,认为羌族文学表现了对山水的眷恋、对家园的热爱。阿坝师范学院民研所所长、阿坝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宗福教授对谷运龙小说表现的时代主题进行解析,认为谷运龙的长篇小说《又见桃花》和中篇小说《鸣声幽远》《黑山》都表达了时代主题,包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作家白林对羌人六散文集《绿皮火车》的语言进行分析,认为羌人六的散文呈现了诗意化语言的渗透、经典作品语言的吸收和转化、地方性语言的巧妙运用三个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教授对从三国时期羌人创作、后秦历史与姚氏家族散文创作概况、姚兴与姚嵩等代表作家的创作特点进行梳理、总结。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郭镭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审视余阙的散文创作,认为余阙散文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拓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范子烨对我国西南地区民族乐器口弦作了历时性的研究。诗人杨国庆对陈安强《羌族史诗说唱传统研究》进行客观评价,认为《羌族史诗说唱传统研究》的价值在于对羌族史诗《国阿若》《苏布萨若》的发掘,这两部史诗是《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车几格布》等三部史诗的原版。
作家王永安、张力、周正、潘茂璧、周鹏程、周家琴、雷子、曾小平、王国东、王术德,汶川县文联主席施龙斌、茂县文联主席郭文花分别发言。研讨会气氛热烈,撞击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