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利系统首个非遗项目管理和保护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2023-08-27 08:15:32 · 作者:
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这也是四川水利系统首个非遗项目管理和保护实
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这也是四川水利系统首个非遗项目管理和保护实施方案。
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和干砌卵石,是以李冰为代表的蜀地先民所创造、并经历代水利人不断完善的建设和维修都江堰的技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四种技术利用当地盛产的竹、木、卵石等自然材料,以简单而巧妙的方式,解决了截流分水、筑堤护岸、抢险堵口等水利施工中的难题,为都江堰持续运行两千多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支撑。2023年4月,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全面提升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大力推动新阶段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方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计划通过5年,到2027年,让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保护名录体系更加完备,技术队伍更加壮大,保护经费更有保障,非遗项目保护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保护传承、发展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促进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新阶段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积极促进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围绕“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重要任务,方案将从4个方面全面提升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在夯实堰工技术保护基础工程方面。做细资源调查,对都江堰灌区内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项目进行现状调查并建立档案。实施记录工程,运用文字、录音、录像、 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堰工技术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培育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做好保护规划,促进四大传统堰工技术在生态景观、小微水利工程、美丽乡村的推广运用;结合都江堰灌区史及水情教育基地、都江堰文化遗产公园建设等,规划建设集展陈、研究、传习和非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习基地。
在壮大堰工技术传承人队伍方面。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老中青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传承群体,计划至2025年培养“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承队伍达到50人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培养人选2人。引导开展收徒传艺活动,支持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等活动,夯实“传承工匠精神·建设灌区榜样”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承人收徒传艺活动。深入实施传承研培计划,组织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承人进高校、研究机构等开展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采用理论交流、实际操作、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加快构建堰工非遗专家队伍,将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水利厅等部门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纳入都江堰水文化建设专家库,形成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保护工作“智能团”,为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保护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决策咨询服务等。
在建立堰工技术传播推广体系方面。积极组织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推动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广场,力争在都江堰灌区建立一批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学术研究交流会;建立专业传播队伍,加大对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内涵的宣传传播力度。
在加强四大传统堰工技术成果转化方面。通过创新设计等手段,推进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创意产品的开发,以文化创意引领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的非遗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探索一条“水利工程+非遗+文创”的文化展示新模式,开发传承古堰文化的高品质文创产品,让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技术研发的文创产品成为都江堰灌区一道靓丽的名片,推动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发展。
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和干砌卵石,是以李冰为代表的蜀地先民所创造、并经历代水利人不断完善的建设和维修都江堰的技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四种技术利用当地盛产的竹、木、卵石等自然材料,以简单而巧妙的方式,解决了截流分水、筑堤护岸、抢险堵口等水利施工中的难题,为都江堰持续运行两千多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支撑。2023年4月,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全面提升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大力推动新阶段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方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计划通过5年,到2027年,让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保护名录体系更加完备,技术队伍更加壮大,保护经费更有保障,非遗项目保护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保护传承、发展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促进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新阶段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积极促进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围绕“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重要任务,方案将从4个方面全面提升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在夯实堰工技术保护基础工程方面。做细资源调查,对都江堰灌区内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项目进行现状调查并建立档案。实施记录工程,运用文字、录音、录像、 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堰工技术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培育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做好保护规划,促进四大传统堰工技术在生态景观、小微水利工程、美丽乡村的推广运用;结合都江堰灌区史及水情教育基地、都江堰文化遗产公园建设等,规划建设集展陈、研究、传习和非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习基地。
在壮大堰工技术传承人队伍方面。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老中青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传承群体,计划至2025年培养“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承队伍达到50人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培养人选2人。引导开展收徒传艺活动,支持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等活动,夯实“传承工匠精神·建设灌区榜样”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承人收徒传艺活动。深入实施传承研培计划,组织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承人进高校、研究机构等开展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采用理论交流、实际操作、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加快构建堰工非遗专家队伍,将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水利厅等部门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纳入都江堰水文化建设专家库,形成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保护工作“智能团”,为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保护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决策咨询服务等。
在建立堰工技术传播推广体系方面。积极组织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推动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广场,力争在都江堰灌区建立一批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学术研究交流会;建立专业传播队伍,加大对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内涵的宣传传播力度。
在加强四大传统堰工技术成果转化方面。通过创新设计等手段,推进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创意产品的开发,以文化创意引领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的非遗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探索一条“水利工程+非遗+文创”的文化展示新模式,开发传承古堰文化的高品质文创产品,让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技术研发的文创产品成为都江堰灌区一道靓丽的名片,推动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mayi@126.com)】
-
四川非遗词典 | 屏山炒青传统制作技艺
条紧灰绿润,板栗香高长
爽醇耐冲泡,汤绿叶底鲜
屏山炒青以其特殊风味
深受消费者喜爱,并远销海内外
屏山炒青传统制作技艺
-第六批2023-08-27 -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高石梯国家森林公园
四川荣县高石梯森林公园总面积182.13公顷,一九九三年被省林业厅审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公园地貌奇特,巨石、奇峰、沟谷、2023-08-26 -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富顺文庙
富顺文庙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
2023-08-26 -
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二郎山
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二郎山在天全县境内,距成都172公里,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为自然地理的分界线。景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包2023-08-26 -
四川东方广厦:新厂房9月底前投用 年产能可达3万箱
四川东方广厦模块化房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东方广厦),位于乐至县经济开发区西郊园区工业大道旁。于2021年11月成立,2022年4月正式
2023-08-26 -
四川地区的一道特色菜 — 烧白
烧白,四川地区(四川省、重庆市)的一道特色菜,是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民间四川菜。
烧白堪称团圆饭上的一道菜品 ,有咸和甜两种口味。烧白2023-08-26 -
四川省乐山市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 — 跷脚牛肉
跷脚牛肉是四川省乐山市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属于川菜系。其制作原料主要有牛肉、牛舌、牛肝、牛脊髓、牛蹄筋等。成菜色香味美、入
2023-08-26